利用非洲豬瘟檢測整套儀器及時發現瘟病,防止病原不斷擴散
發布時間:2019-04-01 閱讀:1246次
在溫情持續的情況下,應該利用非洲豬瘟檢測整套儀器及時發現瘟病,防止病原不斷擴散。
非瘟傳入已8月有余,雖整體可控,但傳播擴散途徑仍讓人捉摸不透,病毒究竟是如何傳入的,擴散到了哪些地方?從傳入到豬只感染這個過程需要多長?
不同的場過程可能都不一樣,能做到心里有數的估計只有已發病豬場的工作人員。
而了解的佳手段是借助實驗室手段進行生物安全監測,這是現階段我們直觀、有效的方法。
越早越好!
非洲豬瘟病毒的附著力到底有多強?直接接觸或者攜帶病毒的物品再次傳播的能力有多強?尚不清晰。目前已知非洲豬瘟是高度接觸性傳播的急性、烈性病毒,主要通過接觸或采食受非洲豬瘟病毒污染的物品,以及通過昆蟲吸血而傳染。短距離可經空氣傳播、污染的飼料、泔水、剩菜及肉屑、欄舍、車輛、器具和衣服等均可間接傳播本病。
而且目前公認ASFV對外界的抵抗力強,在自然條件下可以長時間保持感染性,可以在血液、糞便和各種組織中長期保持感染性。含有病毒的血液是該病發生傳播的重要因素。
在4℃條件下,感染豬血液中的病毒感染力可以穩定保持18個月以上。
ASFV在肉、肉制品等的耐受力也值得關注。
ASFV在感染豬分泌物和環境污染物中也能長期存活,如糞、土壤、樹木、金屬和磚的表面等。
雖然ASFV對高溫敏感,可是夏季高溫的到來,同時也意味活動范圍不固定的昆蟲媒介,如蜱、蚊、蠅等帶來的傳播,據了解俄羅斯非瘟的爆發主要集中在夏秋季。
那我們該如何進行實驗室監測呢?
次評估:對豬場的各個環節進行系統、的采樣檢測,通過病原檢測-排查是否存在非洲豬瘟病毒核酸。
病原取樣:由外向里推進,通過車輛、大門口、人員、通道、食堂、水源、飼料、死豬、豬群、欄舍、工具、糞污等進行采樣,與動物相關的可以采取血樣、唾液、組織、分泌物等,其余可通過拭子采樣。
檢測流程:用豬警-2000便攜式熒光定量PCR儀檢測,1小時內可完成病原檢測,特異性、敏感性和準確性可高達。
實驗結論:如果有結果顯示陽性(非動物),即某一區域檢出陽性,就需要思考該區域目前所采取的生物安全措施是否合適,如消毒方式是否需要改進?然后進一步通過細菌分離培養實驗,評估現有消毒效果(無法做動物攻毒實驗);當結果顯示陰性,繼續沿用現有措施,然后進行生物安全的日常監測,通過借助實驗室手段,逐步完善生物安全漏洞。
生物安全的日常監測并不是說每天/每次都要進行實驗室檢測,而是基于豬場各個區域/途徑的風險程度制定合適的檢測頻率,高風險區域的檢測頻率相對而言也要高一些,如引種/車輛,建議每次都采樣檢測,其余建議定期監測,檢測頻率可按照每月或每周進行,具體根據本場實際情況而定,可按照場內所劃分的管理單元格進行的篩查,從而降低疾病傳入風險。
但不管是高風險區域還是低風險區域,定期采樣-20℃凍存是需要的,便于追溯傳播途徑,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切斷該傳播途徑,完善現有生物安全體系。
總之,生物安全體系的監測與完善需要我們靈活運用實驗室檢測工作,結合生物安全的其他手段,完善豬場疫病防控的工作流程,現階段并不建議在豬場繼續采用剖檢的方法去大體判斷病因,病原擴散的風險太大。